我的收藏

愤怒的香蕉:《情绪核心论》阶段性终篇

写作收藏  ·  

前些天应毛泽东文学院邀请,去讲一堂课,我从差不多十年前开始做自己的文学理论,到了最近,理论框架基本闭合,就有最后一轮想要做总结的东西,遂答应下来。稿子并不长,但基本是一个阶段性的陈结,今天课讲完,这些东西发出来,有志于写作的,可以进行参考。

******

各位同学大家好:

如果是混过知乎的、看过我在知乎上写过的东西的作者,大概都知道我研究的是所谓的文学理论。其实我想说,百分之九十的作者,不需要文学理论,因为你们是通过感性思维来认知写作的,你们需要的其实是能让你们觉得慷慨激昂的激励,哪怕这个激励是假的,只要能让你动笔,那都是正面的东西。

理性的分析到底能干什么呢?大概就是能够找出你们感性运作的一些基本规律,然后分辨出一些更有效率的训练感性的方法。

那我们现在开始做这个分析。

首先文学创作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就是说你这个人进行创作,它到底是在干一些什么事情,到底是我们身体里的那些东西在这里起了作用?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抽象,但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去看一些资料、找一些创作方法论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种幻想,就是文学的要素、重要的东西到底有哪些,我们把这些重要的东西拼起来,形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会达成我们的效果。

文学的要素有几个?科班的分析早就有了,最笼统的人物、情节、环境,深入一些,有很多个需要锻炼的技术点,比如顺序、插叙、倒叙,这个得掌握吧,得练,各种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得练,如果放在网文里,我看见有人分析,黄金三章该怎么做,你掌握了就是一个技术点,扮猪吃老虎怎么写,什么是拉扯,我以前在龙空上还看见什么三翻四震,而我自己也分析了大量关于情绪核心论的技术点……不管这些东西对不对,这都是某些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元素,元素并不是文章,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会想象,就是这些元素揉在一起,形成了一篇作品。

那这里按照理性分析,就有了一个公式:人物*情节*环境描写*文笔*各种各样的要素=写作目的。

我们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笼统一点让人给钱。但是一篇在街边讨饭的文章不算网文,我们正人君子一点,网文至少是抓住了读者的内心,让他产生了阅读或者付费的冲动,在情绪价值的需求不断加深的今天,其实就是用一些短平快的手法让读者的内心震撼,让他满足,让他愤怒,文学当然是虚构的,新闻学现在也干这个事情,当然我们不展开新闻学的讨论。

传统文学其实也适用这个公式,就是利用文学的元素,传递一个相对复杂的、深刻的、耐咀嚼的思维。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好多年前我就开始在各个地方提情绪核心论这个词,现在大家研究的都是什么情绪流,其实我一开始提情绪,主要是情绪这个概念更容易把握,我的写作方法其实叫做“传递核心论”,它来自于一句话,叫做“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就是任何写作的本质都是一致的,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段想法、一段思维,这个想法和思维可以简单可以复杂,我需要通过一个方法,传到你脑子里,我们利用了文字这个工具。极端一点打比方,如果你要传递一个想法,别人看了你写的东西,他不懂,他看见你裸奔,他懂了,那你就不应该当作家,你应该当一个行为艺术家,因为传递才是核心,载体不重要。

在传递核心论当中,如果你需要传递的思想比较简单,而且短平快的就能打动别人,娱乐性比较重,目前来说,这就是通俗文学。

如果你要传递的思想比较深刻,这就是严肃文学。

如果你想要在传递的手法上推陈出新,这是所谓纯文学。

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由复杂程度、技术难度的区别。当然并不是说严肃或者纯文学的技术难度真的比通俗文学高,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在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上其实比严肃文学和纯文学更高,这是你们未来有可能达到的地方,这里先打住。

好,我们有一个公式了:人物*情节*环境描写*文笔*各种各样的要素=打动别人。

所有认真学习的网文作者,我估计都幻想过这个公式,科班和传统文学的作者也想过这个公式,但是问题在哪里?

简单告诉你们,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的分析出这个计算方法。

中国科班几十年,包括国外这么多年的文学理论发展,通过理性层面的分析,只能不断地罗列所谓的文学元素,比如18世纪意大利剧作家柯齐说小说有36种基本情节,另外有人归纳小说有99种常见情节……但其实……这样的分析没有任何接近这个公式的可能,你把一大堆东西揉在一起,最后是怎么达成了你想要的效果,理性层面说不出来、推不过去。

但是我们很多人完成了这一步。

怎么完成的?

——潜意识的训练。

说句废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个脑子,这个脑子分成百分之十的表层意识和百分之九十的潜意识,我希望你们把我们的脑子想象成一个计算器,我们向计算机输入一个信息,计算机会输出一些结果。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你热泪盈眶,这个热泪盈眶就是绝对真实的情绪,它是你潜意识的复杂反馈,但是由于没经过训练的人一般感受不到自己的潜意识,所以当你去理性分析这个热泪盈眶的原因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错误的。

我举个例子,我以前写过一篇《商品文学的心理学原理》,第一次讲课也是在毛院,在知乎上放过一段时间,后来删了,因为这篇文章本身不够成熟,一直没恢复。这里面我其实提到过我们小时候建立情绪映射的基本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小孩子其实想什么就要什么,譬如饿了他要吃,他不会表达他会哭,这个时候你如果给他一张人民币,他还是哭。

渴了要喝,你给他人民币,那是一张纸,他还是哭。

想要玩玩具,给他人民币,他还是哭。

但是在成长当中,你一次一次带他出门、带他逛商场,告诉他人民币的作用,通过人民币给他买吃的、买喝的,有一天,他拿到这张原本没有任何意义的印花纸张的时候,他的内心反馈给他满足感,他饥饿的时候,拿到这张不能吃的纸,他不哭了,渴了,他拿到这张纸,他也不哭了,他会笑出来……

各位,我们都从这里过来的,看看手里的那张纸,扔一摞在你面前,你会心跳加速,塞到你手里,你感到满足得不得了,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你们想一想,到底是哪一天形成的?各位同学,我们的脑子,最初是一个底层逻辑空白的计算机,通过生理欲望做推动,通过一次次的事例做编码,今天你看到这张人民币的瞬间,有无数次关于钱的经历,在你的潜意识里进行了运算,然后它会在你的思维表层,浮出一个结果,满足或者渴望。

其实关于写作我经常举两个例子,现在我还要说一下,它们都跟潜意识有关:

第一个: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人,觉得拳头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你写一本书,主角用拳头,用单纯的武力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他爽了。

他进入社会,二十多岁,他发现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他再看见那本武力解决一切的书,爽不起来了。

到了三十岁,他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他开始喜欢看官场文。

四十岁了,他学识渊博,也开始理解整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他见识到了那种宏大,他过往的经历告诉他,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有钱不过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权力奔忙一辈子,实际上很蠢,没有多少好结果,他开始看战争与和平,这个时候他开始认为,这些名著上充满寓意的文字、写的至理名言,是真正对世界有好处的,如果大家都看文学名著,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回到家里,不准自己儿子打游戏,给他一本《战争与和平》,说你给我读这个,儿子不肯,打他一顿,为了他好,儿子开始读《战争与和平》,然后领会了,拳头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这个例子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爽感和饥渴感的形成机制,在一个人人生的任何阶段,他发自内心的觉得什么重要,什么就能给他回馈以爽感。但为什么一个人会发自内心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因为他人生走到这个阶段,现实和学习提供的论据,说服了他,事实上,是说服了他的潜意识。

第二个例子:很多年前了,有一次,湖南共青团办了个活动,出去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有一个作者提问,说我是一个绣工,在这边针织厂做了十多年了,我现在看到我们有很多很伟大很了不起的绣工技法、成果,我想把它写出来,能不能写?

答案当然是能写。

但是呢,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个人是十多年的绣工,她的生活经历,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大家设想一下,她刚刚进厂的时候,她看到那些厉害的绣品成果,她会觉得牛逼、厉害甚至于伟大吗?可能跟我们一样,觉得看起来还行、贵,有些非常复杂的针织品,普通人一看就觉得要花很长时间的,那我们觉得这个可能很厉害。

今天,她看到这些绣品,内心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这个真了不起”的心情,这个心情肯定有价值,但是怎么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呢?读者又没有做十多年的绣工。

答案是,挖掘自己过往的经历,把一些镌刻在自己记忆当中,镌刻在潜意识里的关键节点找出来,通过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做一次复写,带着读者走一次,然后让读者的心理也产生一些关键点上的变形,那么等到他们看到那个绣品的时候,就会觉得“真伟大”,当作者最后在书里进行讴歌和感慨的时候,读者会产生共鸣。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你说这个伟大的东西就是伟大的,读者一脸懵逼,传递失败。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人跟人之间有共通的价值观和饥渴感,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饥渴感,它们都是由各自客观的人生阅历决定的,但是如果你有了一个复杂的感动,要输出给别人,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写作,把你经历的关键的东西复现给别人。

这两个例子其实就接近写作中的一切了。你有一个感动和道理,你想要传递出去,很多时候不成功,为什么?往往因为组成这个感动的信息,你自己没有在文字里凑齐。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人问我,说他些恐怖小说的,他写蜘蛛,他觉得蜘蛛很恐怖,为什么他写出来蜘蛛,别人都不觉得恐怖。我说你觉得蜘蛛恐怖,其实是关联了很庞大的信息量的,比如它的八只脚、脚上的绒毛、复眼、背后壳上的花纹,甚至你某一刻不小心碰到那个花纹,那种触感——看到蜘蛛的一瞬间,这些信息会在你的潜意识里浮现,你体会这个信息量,表层意识告诉你一个结果“蜘蛛、恐怖。”你却以为恐怖这两个字就是一切,你写了蜘蛛,以为别人能感受到,实际上真正出现在你潜意识的信息,你根本就没有复制出来。

任何信息,只要你能把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挖掘出来,复制一下,基本别人就能感受到了。我们说很多人写书没有真情实感,传统文学的作者经常说写作是对自己的剖析、挖掘,剖析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心,挖掘的是什么?是潜意识。

另一方面,如果说你有一个很深刻的想法,你知道它很有价值,但是你传递不出去,为什么,往往就是因为你的人生经历跟别人的不同,你就需要挖掘更多的东西,写一个故事,故事的开头写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然后潜移默化的你通过文字去提供信息,让别人对你的结论感同身受,这就是高级情绪和复杂情绪的输出方法了。

文字只是用来传递思维的工具,所以我的写作方法非常简单,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我有一天感到了感动,我分析我为什么感动,我通过文字把它复制一下,结果都是有效的,我写了十多二十年,就这么一个办法。

但现在问题来了,我能看到自己的一部分潜意识,是因为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不断地分析自己,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整天问自己,我怎么走到今天的,我的毛病是怎么来的,我的喜怒哀乐是为什么……但是你们没做过这种训练,你们还是成功了,你们写出来的东西也能打动别人,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我说的,百分之九十的人,不需要文学理论的原因。实践派或者说感性派其实是倒果为因的,对大部分作者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靶子,和结果。

什么是靶子?很简单,就是网文或者通俗文学的巨大体量的读者。你往靶子上射箭,每一次都反馈给你一个结果,成功,或者扑街,这个时候,你会通过一些假设,做出这样那样的调整,但事实上,你的潜意识也在做出调整,你潜意识的感受可能比你更加敏感和明确。各位,当你们不断地走向成功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出来,我觉得会成功,各位,我们的潜意识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运算机制。

前不久在海南,我跟希行和另外一些老师聊天,希行说:“我觉得我越来越准确地能够判断出我写得对不对了”,另外有一个科班的老实说,我越写作,越能准确的知道,自己这篇论文能不能发表,现在判断已经非常准确了,这个老师是个文青,她也写作,但是当时两个大学的老师都表示,越研究理论,越不太会写了,但他们会准确判断论文能不能发表。为什么?希行的靶子是读者,老师的靶子,是评委。我们的潜意识会正确的编程,但很难分裂的编程。

好了,说到这里,写作的本质已经完成了,写作是信息的传递,你输出准确的信息,读者才会得到准确的感动,但即使你没有挖掘自己的潜意识,潜意识也会不断运转,在你试错的过程当中,给你输出一个有价值的结果,让你下意识地找到输出情绪的关键点,当然,有的人试错比较久,有的人一两次就成功了。

分析到这里,既然说完了这个原理,我想给你们分享一些方法论了,就是说,即便你是感性派的,一些方法仍然是积极的,一些方法则是低效率的。

第一,保持情绪的饱满,这个其实很简单,首先锻炼身体,身体好了脑子才好用,你看自己情绪波动的时候,也会更加清楚。然后多看喜欢的书、听音乐、看有质量的电影,让自己的脑子动起来,而且最好是能够强烈的动起来,短视频也可以看,中间也有一些成功的法子,但是短期内高频率的情绪波动,其实反而会让你疲劳,不如那种深刻的、复杂的情绪波动来得有价值。

第二,进行对情绪的探究、保持敏锐。比如你在看电影听音乐,情绪波动巨大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去问自己,为什么,然后做出假设,虽然表层意识的结论在最初的时候往往是粗糙和错误的,但是表层意识的指令会带动潜意识的运转,就是说你只要表层意识思考了这个事情,潜意识的分析是同步的,只不过它的结论往往很模糊,要很长期才会反映出来,但思考和假设肯定是有效果的,你可以通过跟读者的联系去修正它。

在我经常看的电影里面,我常常举例林超贤的《激战》,激战从信息的给予、循序渐进到情绪的爆破,都是教科书级别的,主角渣渣辉,是个得过拳王金腰带的烂赌鬼,打过假拳,人到中年欠一屁股债,到澳门的拳馆做事,认识了一些人,也教了一个徒弟彭于晏,彭于晏想打MMA,非常努力,然后倒在半途中差点死了,主角这边也发生了各种事情,结果被彭于晏的拼搏精神感染,一个中年人决定也去打一场,当他做出这个决定开始锻炼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寂静之声》,非常抒情,感染力非常强。你如果去分析,你就会发现,哦,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被导演输入了这么多的信息,而且他的信息输出非常有技巧,中间会有一些轻松的生活戏,详略得当,不知不觉间,你会认同那个主角,所以你就感动了,你觉得燃。

情绪无法真正的传递,读者是通过接受到的信息,在他的内心里重组情绪。他能不能组得起来,要看你对这个情绪的挖掘够不够真实。你如果只凭可怜的表层意识,就好像过去有些传统作家,说网文无非是黄色暴力嘛,他们哪怕写黄色暴力,也没人看,你们如果通过机械的分析,说扮猪吃老虎、黄金三章,就这么个简单的结构,那名复制出来有人成功,但大部分人失败,就是这个原因。你们在多大的程度上复制出了一个真正的“情绪”,它决定了你们的成功或者失败。

哪怕你们是通过感性来写作的,时不时的问问自己为什么感动,为什么流泪,为什么愤怒,一定有好处。

第三,不要机械的拆书,我认为机械的拆书是没有效率的,要让人感动,主要还是挖掘自己的感动,那么去拆那些你真正喜欢的书,去假设、去分析、去模仿,尤其是在看书的时候,如果你有一种冲动,就是“这个地方如果我来写,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这个冲动就非常有价值。

有的人拆火书,不分青红皂白,拆一百本,很有毅力,但即便成功了,这也是一种低效率的尝试,他有这种毅力、做出了长时间的思考才是成功的主因,我觉得如果他看的是自己喜欢的也相对成功的书,可能二十本、三十本就成功了。

对于绝大部分的写手来说,真正能让你成功的,是你不断地往靶子上射箭,让自己的潜意识不断地工作,这个时候你去看一些文学理论,去上课,其实最大的效果是让你产生了努力的热情。这也是我强烈反对卖课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写手花钱去买课,他求的是一个心理安慰,老师告诉他就这样写,他脑子不动了,写一百个小时,反而浪费了一百个小时,但如果他战战兢兢不断思考地写一百个小时,那反而是有效的一百个小时。

所以啊,看自己喜欢的,保持饱满的情绪,往靶子上射箭,通过箭靶的反馈,来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潜意识。但尤其要看、要想,当然如果有什么人说,网文圈没有我喜欢的书,我只能通过拆不喜欢的书来训练,那我就只能说,滚一边去。

第四,这是个进阶的东西,这个东西我想过很多年,但是我很少提,最近我觉得应该提一下,这个东西叫做“美学的标准”。

我不知道你们在阅读当中有没有那种作为目标的、最终极的文学作品,我个人觉得是要有,如果没有,最好也去认真的思考一下。因为拥有了这个,你在文学写作上才有了一个真正的坐标,而有了坐标以后,你才能更加清楚明白地分析自己的得失,你最近的写作是进步还是退步。

比如说我,我在故事性上的最高目标,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它雅俗共赏,我经常跟人说,我知道科班更加喜欢《白鹿原》,但我就是更喜欢《平凡的世界》,因为我觉得《平凡的世界》有血肉,《白鹿原》更像是一副骨架,它纯粹是在炫技,但是对读者并不温暖……这些评价无所谓谁接不接受,但是你自己有,你就能够往那个方向前进。

我在文字、或者说文笔上的最高映射,是《滕王阁序》和《我与地坛》,我在初中早自习大声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能感到一种音律的美感,而且整个胸腔都被打开了的感觉,这个感觉很明确,我写书写了这么多年,只要是我认真写作的时候,我都会幻想,自己的文字读出来,能不能有一点音律的美感,而且我还经常想,就是诗歌、音乐这个东西,能让人感受到快感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会说,按照文学史,还有更优秀的作品,但是我不在乎,这两篇就是我的坐标。我认为你们也可以去找一找这样的坐标,应该会有吧?之所以提这个事情,是因为我有一个大神朋友,他书写得很好,但是状态时好时差,有的时候他自己也无法判断自己的状态在哪里,他会跟别人问,你觉得这篇怎么样,你觉得那篇怎么样,问作者、问读者,他说自己判断不出来。这个对我来说是匪夷所思的,因为我总是能够判断自己到了哪个地方,我觉得最大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给自己设定了这样的坐标。这个东西你们可以思考一下,对你们以后有用,而且我认为有大用。

时间有限,具体的我也就说这么多,今天是番茄的班,免费小说短平快,我不懂,你们可能比我更懂,为什么?因为你们每天都在那一片靶子上训练。我小时候看传统文学,现在走的路子也是比较传统的网文,我想跟你们聊的是文学更本质的东西,你们掌握了使用文字的方法,就能传递思维,你们对文字使用得越久,就越能掌握它的复杂用法,你们有一天会去到比较传统的起点,甚至于你们有一天在娱乐的手法里传递出了非常深刻的思想,那就叫做雅俗共赏,那是经典作品的来源,我想跟你们说,从所谓的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中生产经典的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经典,一定是雅俗共赏的东西,你们都有这个机会。但如果大家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可能,那就真的没有,因为在你有能力表达一些复杂思维的时候,你会放弃表达它。

所以我跟你们说这些,通俗文学是指向真正的未来的。我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吧。

******

总结:有些东西看起来很庞大,其实最初的东西,倒并不复杂。

我是一个理科思维的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爱上写作,但其实写作在学生时代一直都是我的最弱项,因为搞不懂,所以反而更加执着的想要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分的发现,都令我欣喜,就跟解完一道数学思考题之后的满足感一样。

我对自己的定位,也一直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观察者,在整个学生时代包括进入社会后的几年里,我都没想过自己竟然能够吃上文学这口饭,我所谓的做理论,也从来没想过是论文式的理论,从一开始我就希望写出一点能让普通作者能够看懂的东西。这些理论放在起点并不合适,所以在知乎上暂时存放,不知不觉间,也已经有了上百篇的规模。

真正属于核心范畴的大概也就是这一篇以及之前在鲁迅文学院的课稿《通俗文学进阶技巧及未来展望》,放在了这里:

小说的结构是什么?

这两篇做的其实都是创作这个行为在心理层面的理论基础,至于其余的上百篇,基本是根据这个基础做出的各方面的引申和解释,有志于写作的,可以看一看想一想,倘若将来真能写出点什么来,说是受了我的启发,那会是我的荣幸。

创作这个事情,真正的核心,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你自身不断地思考。我曾经在知乎上看见一个朋友发文,说一度去上我的课,觉得自己悟了,心潮澎湃,立马就要去动笔,然后听到我说,这些东西都是基础,我都曾经发在知乎上过,他回头一看,这些“答案”,其实他早都已经看过。所以想要创作,你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答案,而是不断地向读者这个靶子发射你的箭,然后不断地进行思考和修正。

写作的道理其实没那么花钱。不要买课,花钱买课这个行为,其实就呈现了你的懒惰。

我对理论的探索告一段落,一段时间之内我应该不会再在知乎上发新的东西,然后我想跟所有的文学创作者、文学青年、文学爱好者强调的一件事是:不要盲目地追求严肃,雅俗共赏才是真正的未来。

祝好。

https://zhuanlan.zhihu.com/p/1733998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