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香蕉:写作的本质
写作收藏  ·  
写作的本质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你全都想付诸理性和归纳,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你谈论爽点:“就像爽点,扮猪吃虎,装逼打脸,同样的情节,别人写的爽,我写的就波澜不惊。”
波澜不惊当然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写作的最后一环,永远是你在读者的脑海里造成了一次大的震撼,在最后这个环节:你输出信息进别人脑海——读者重组——震撼形成。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环节之后,会追它的原理,你尝试的是看什么《矛盾论》,看别的各种人的理论,而我一直强调的是,去看你自己的震撼,从你自己真实的震撼当中,回想自己被输入了哪些关键信息。
在这个环节,你必须动用自己的感性能力,必须在自己真正被震撼到的那一刻,尝试去还原信息链。
回想一下,你看某个电影、电视剧,有那么一刻你真觉得这一幕屌爆了,有一个高潮让你新潮澎湃,那么很好,这个震撼就有了感性的事实基础,你闭上眼睛,回忆几十秒到几分钟的这些场景,你究竟看到了哪些情节,哪一些东西在你脑海里形成了重点信息,某个震撼的爆发形成时,你首先注意到的是场景里的哪一个物体,然后又是哪一个情节。
——你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复杂的电影场景里,道具都是非常多的,但是情节展开的那一瞬间,你会注意到的永远是关键信息,而你将它变成文字,就可以有详略地介绍和输出这些关键信息进行重组。
举个例子,《超人钢铁之躯》的后段,超人在城市里的那段打戏让人震撼到无以复加,电影里可以设置一个城市的场景,但是如果你要在文字里输出同样的震撼,你怎么办?想象超人挥拳的那一刻,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东西,一根水管、一辆爆炸的油罐车、爆炸的火焰首先舔舐到的东西、路上奔跑的行人、破碎四溅的路墩子……
要让别人形成震撼,不是靠理论分析能做到的,你想要做到,就要回到某年某月某日,自己心里震撼发生的那一瞬间,去回忆你接受信息的顺序、详略和轻重。
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里,黎叔在刘德华面前坐下来,然后伸出手拍拍刘德华的手背,说“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回忆一下,这些细节就形成了巨大的压迫感。
如果你没有感性的察觉,纯粹的理论永远不可能指导你的创作,这就是科班生常常无法进行创作的最关键因素。
“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这句话说的是,文字的本质就是传递某种思维,是将某一段信息塞进别人脑海里的工具。而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关键的在于,你到底要塞什么信息进别人脑海?
你想要塞的东西当然是最终形成的震撼,但事实上,你塞进去的,永远是有形的故事,你塞给他的是:这里走过了一个人,这里有个茶几,这里发生了爆炸,这个人飞起来了,这个茶几倒下了……你要通过这些琐事现实的组装,期待它们在别人脑海里炸开。
而要了解这些信息炸开的原理,你必须找到他们在你自己脑海里炸开的那一瞬间,去思考,这一瞬间,你首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了什么。
文学只有两个环节:写什么,怎么写。
“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这句话,基本指明“怎么写”的本质,它就是说,一切花里胡哨的文笔运用,都是假的,文字的价值永远只看你有没有精确地传递信息,你写一个茶几,读者有没有看到这个茶几,你需要茶几上有一个花瓶,读者有没有察觉到这个花瓶的存在,当爆炸发生,茶几倒下,花瓶碎裂,读者有没有看清楚它碎裂的过程……文字是工具,它不是其它的任何东西。
而在“写什么”这个环节,你要看到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受到的震撼,你组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首先在你脑子里震撼一次,这个高潮首先要打动你,你再仔细地拒绝这个感动的瞬间,故事里的人物说了什么话,他们激烈冲突的那一瞬间,场景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重点信息,有哪些锦上添花的次要信息,然后你进行输出的取舍。你想清楚之后,通过文字进行传递,完成最强的保真。
所以在创作的环节中,你要有理性,也要有感性。在生活当中,你听歌你看电影,你咀嚼人生,你挖掘自己,你要有感动,如果你是个机械的麻木不仁的人,想要通过纯粹的理论去解构写作,然后想要挣钱——我不说它是很难的,我只能说,我从不研究这些东西,因为我做的不是这个事情。
我都是自己感动之后,再去感动别人。
当我明确这两个环节之后,我想让读者哭他们就会哭,想要他们笑他们也会笑。
所以什么是本质?非常简单。
——某年某月某日,你因为某件事情而震撼或者感动。
——你分析引起这些震撼或者感动的关键信息。
——重组一个拥有这些信息的故事框架。
——这个框架在你的脑子里预演一次,你能再度感到震撼。
——将框架里的关键信息寄托到文字上,形成故事章节。
——故事进入读者脑海,客观信息重组。
——读者形成震撼。
没有更多了。
本质是:能感动你的,或许才能感动跟你一样的人。
而在题主的陈述当中,我只看到了各种似乎很高大上的理论,情绪论、《故事》、《实践论》、《矛盾论》、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矛盾的对立统一?故事的对立?环境的对立?立意的对立?或者人物的对立?……
——不!对立你X个头啊!这些都是垃圾!无用的科班研究才需要这些。
回到你感动的现场,追忆你热泪盈眶的那一刻,那才是真相。这些什么对立统一、创作本质,它是在你能够创作之后,进行追忆和总结时,你发现似乎有这些道理在,而你想要通过这些机械的道理去求本质,是求不到的,它只会让你变成一个夸夸其谈但毫无实操能力的科班生而已。
你如果拥有感动,能够写作了,再去追寻本质,有可能让人走得更远一点。如果你没有感动,不能写,这种术语体系,会让你变成一个一文不值的垃圾,它会带给你的优越感和获得的错觉,甚至让你的价值变成负数。
我一直谈论的创作方法,叫做“传递核心论”,本质上是说文字的功能是传递思维,这个思维可以是机械的技术传递,也可以传递震撼、情绪、感动……以及你脑海里存在的一切。
但是为了方便让人理解,我才强调“情绪”,所以后来才有那么多人分析情绪。
甚至有人例举出情绪有多少种,包括喜悦、悲伤、震惊……
就好像西方某些创作理论书例举,世界上典型的故事结构有多少种……
是不是有病?
这种分析是不能让人接近创作的。
你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去感受它啊。
文笔是工具,对于客观工具的运用,所以你需要去分析它。
情绪这种内核,你需要身临其境、需要去嚼它,你是个活生生的人,不要成为麻木不仁的科班垃圾。
文学的本质,我也总是会说,叫做“感性核心的理性输出”,题主在谈论文学——或者网文本质的过程里,几乎涉及到了理性的一切,但唯一缺少的,是感性内核放在了哪里。没有感性内核,你输出什么呢?输出工具再强大,也不能输出空气。而且,没有感性内核的加持,你对工具的训练,也永远是无的放矢,对这些工具你也不可能真的理解到位。
******
文学是个奇特的东西,理性在里头并不是一个必须的环节。
很多人从小就有各种感动,他几乎不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随便写写,就能打动人,你要他分析自己的经验,他没有能力,但你要他写出好的东西,他能力爆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者或作家,其实都是这样出现的。
科班的分析法——就好像他们一直强调的不培养作者一样——他们也没有任何能力培养作者,那种分析方法本身是落后的,而且由于没有现实的制约,今天的科班理论,只会让一个作者发生倒退,而不是前进。
极少数的人会因为理性而接近创作,但这些人的感性内核,永远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因为人的感性内核是因他们的人生经历而形成的,谁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动,永远有细微的差异。
拥有感性而没有理性的人,可能会成为作者。
拥有感性而兼有理性的人,可能成为作者,但理性的一环也有可能拖他的后腿,两者相辅相成其正面作用的情况,也并不多。
没有感性的人,不管你有没有理性,都不能成为作者。
但感性也有训练的可能。
我小时候是在很多事情上几乎可以过目不忘的理科生,我背诸如《梦游天赋吟留别》之类的课本几乎可以一遍过,但是在我二十多岁之后,我不断地咀嚼人生当中的感性事件,不断地去回忆电影、音乐当中让我浮想联翩的细节,到今天,我几乎记不住人生当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具体是在哪一年出现的。我可以反反复复地回忆人生中的一切感动,但我就是记不得它们具体发生在哪个时间点了。
很多时候政府部门说有个重要会议啊,你来参加一下,例如什么文代会之类的,让我填表,某年某月某日你在哪,哪一年你写了什么书……我都特别烦,我讨厌回忆具体的年月,所以我几乎就不去参加任何这样的会议了。
我的脑子,只记住感动的感觉,这些感觉,我随时可以通过某些要素情节去重组,让它变成一个故事,但因为这样的重组做得太多,对于它们发生在什么时候,我常常回忆不起来了,回忆起来也不够真实了。所以我的脑子,其实是因为写作而在很长的时间段里进行过调整的。
如果你连自己的感动都感受不到,分析不出,就不要创作了,背再多的术语,也是毫无价值的。
******
PS:我虽然比较懒呢,但至今也写了上千万字的东西了,我的写作方法,永远都很简单。曾经某个事情或者某个东西在我心里形成了震撼,我把震撼分析、解构、重组,然后通过文字输出出去——这个简单的方法,形成了看起来千变万化的情节,它有时候让人哭,有什么让人笑,但创作的本质其实毫无差别,我永远使用的都是一样的方法。
但如果你想要通过科班的、机械的分析,那可就麻烦了,这里是插叙、那里是倒叙、这里是震惊、那里是感动、这里文笔质朴、那里花团锦簇、这里是铺垫、那里是抒情……故事结构有上百种、情绪分类有几十种、文笔处理方法有几十个大类……
学习理论的人,似乎幻想自己学了所有的理论之后,就重组拼凑一下:我今天要表达喜悦、这里适合用倒叙、那边词语什么风格……又或者我要写扮猪吃老虎,扮猪吃老虎有这么个结构,要有人打主角的脸,要有旁观者,旁观者要怎么怎么说话……机械认知,到头来写出一堆垃圾。
就如同题主,提到的各种“对立”,我可以写出一千个高质量的“对立”场景,但我脑子里,不会有任何所谓的“对立”,对立是分析的结果,它从来就不是真相,我们只是在输出感动过我们的东西而已。
所有成功的创作者都是在输出感动自己的东西,然后科班的所谓研究者跟在后头吃冷饭,说这里分析起来有“对立”啊,有“矛盾”啊,甚至有各种高难度的手法啊,然后让更加小白的初学者以为,我是不是也得处心积虑地创作“对立”、创作“矛盾”、创作其它分析出来的乱七八糟的表象啊?
不,不要写“对立”、不要写“矛盾”,忘了它们,你需要输出的,只有感动,没有任何其它的垃圾,你输出了感动,其它的一切都会有,你输出表象没有感动……你不会有读者,也不会有人分析你。
创作是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事情,看你理解的方向如何了。